德意志的崛起之路:搅动世界,从天使到魔鬼
图片
▲德国统一之前的欧洲“棋局”
1862年,铁血宰相俾斯麦上台,普鲁士逐渐走向强盛,现代德国的雏形开始抬头。
在此之前,由于人口的稀少、普鲁士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大国,德国的国家概念也并不存在,在欧洲,只有一个以德语为纽带的松散组织——德意志邦联。
这个组织包含了两个大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萨克森等一系列中小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民族意识开始逐渐抬头,人们愈发渴望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来领导整个德意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俾斯麦开始了自己的征伐和扩张。
01
德国的扩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862到1871年,普鲁士统一;
1871到1899年,威廉德国时期;
1900到1945年,疯狂扩张。
由于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东部西部缺少天然屏障,导致其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各国争斗的主战场,俾斯麦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成为首相后,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扩大普鲁士的疆域,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他决定,以战争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一个牺牲品是丹麦。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发起了进攻,在两个大国的联手下,弱小的丹麦迅速溃败,德意志邦联收回了易北河畔的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在普奥看来,两个公国大部分人都说德语,他们本应就是德国这一政治实体的一部分,丹麦只是强行占有了这一地区,普奥自己的行为不过是替天行道。
战争胜利后,普奥两国都想独自吞并这一地区,双方发生了争执,这也为普鲁士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借口。
普鲁士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刚才的同盟奥地利。
1866年,它打着收回两个公国的旗号,向奥地利发起了进攻,作为奥地利竞争对手的意大利,也加入到了普鲁士的阵营。
战争发起时,奥地利拥有27.5万的常备军和近20万的后备兵力,普鲁士仅有21.4万常备军和16万后备力量,但此时,奥地利军队列装的依旧是前膛枪,普鲁士则普遍使用了更为先进的后膛枪,并且使用了铁路运兵以及电报通信,尽管人数占优,但科技上的巨大劣势,导致奥地利仅仅七个周就输掉了这场战争。
图片
▲普奥战争
战争的失败,使奥地利失去了在德意志邦联成员国内的领导力,德意志邦联解散。
第二年,奥地利改为奥匈帝国,战胜国普鲁士则征服了北部地区,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同时,在战争中迅速建立起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而参与战争的意大利也分得了一杯羹,从奥地利手中抢来了威尼斯地区。
普鲁士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很快就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注意,他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大国即将在欧洲中部崛起,那么按照正常的逻辑,英、法、俄会像当年欧洲对抗拿破仑一样,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联盟来遏制普鲁士的发展,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他们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观,对于英国、俄国来说,他们实际上非常欢迎普鲁士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统一德国的出现,能够遏制、抗衡当时欧洲最具威胁的国家——法国。
同时,强大的普鲁士既可以将俄国人的注意力锁定在欧洲,给英国染指中亚创造机会,又能制衡俄国人的死敌——奥地利。
因此,英、俄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看戏,而法国方面呢,他们始终感觉仅仅奥地利自己就可以击败普鲁士,与其耗费力量参与其中,不如两败俱伤坐收渔利,再加上1859年,法奥之间曾爆发冲突,也阻碍了二者牵手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鲁士竟然获得了宝贵的四年和平发展,然后将火与剑带给了第三个对手——法国。
1870年,法国为了夺回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获得的领土补偿,借口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向普鲁士发动进攻,普法战争爆发。
法国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他们拥有着欧洲大陆除俄国外最为强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37万,以及最先进的单兵装备,在法国人眼里,兵力和科技上的劣势会让普鲁士像70年前一样惨败,最后的结局依旧是普鲁士割地求饶。
然而强盛的内部却存在着致命的隐患,法国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才仓促编组,导致战争过程中部队之间协调沟通极为混乱,更加要命的是,普鲁士方面采取的是普遍征兵制,常备军看似只有32万,但在战时却可以动员起高达100万以上的兵力,同时,他们还配备了钢管线膛炮,在火力上完全压制了法军。
1870年7月30日,法军攻占萨尔布吕肯,战斗的轻松出乎法国人的预料,他们傲慢地认为:
“普鲁士人,就这?”
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战斗,是整个普法战争中法军取得的唯一胜利,随后的战争完全就是一边倒,普鲁士仅用时一个月,就将法军主力分割包围。
9月2日,色当战役,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成为了欧洲唯一一位被俘虏的皇帝。
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0.4万人,而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消息传回国内,法国举国哗然,色当的惨败立即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图片
1870年9月4日,法国掌握金融经济的大资产阶级趁机发动政变,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至此,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障碍已经完全扫除,但普鲁士当局却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继续向巴黎进军。
自此,普鲁士的自卫战争已转变为侵略战争。
1870年9月19日,普鲁士包围巴黎,对法国人而言,这场战争已经由对外侵略变为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国民意识的苏醒让法国迅速组织起一支近百万的庞大民兵部队,将普鲁士军队牵制在了各大要塞,战争的天平似乎开始向法国倾斜,但在这紧要关头,法国最精锐的正规军、17万人的莱茵军团却在梅斯不战而降,法国人先前的所有努力全部付诸东流,整个法国,几乎只剩下巴黎还在抵抗。
到了1871年1月,已经被围困了四个多月的巴黎,连鸽子和老鼠都被当成口粮,定量分发给市民,巴黎,实在撑不住了。
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第二帝国。
图片
▲凡尔赛宫镜厅,威廉一世加冕
1月28日,德法签订《巴黎投降协定》。
2月28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都移交给了德军,赔款2亿法郎。
至此,法国彻底宣告投降。
普鲁士军队在《胜利进行曲》的伴奏中,雄赳赳气昂昂开进了巴黎凯旋门。
法国投降了,但巴黎人民却依旧选择了抵抗,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但这个无产阶级组织仅存在了两个多月,5月28日就在法国政府的围剿下失败,7500人被监禁或者流放,大约20000人被处决。
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我们曾经学过的《最后一课》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这场由法国发动的战争,历时仅仅一年,以巴黎沦陷,普鲁士胜利而宣告终结。战争中,法国人把自己的皇帝打成了俘虏,把第二帝国打垮了台,把自己的欧洲霸权地位打了出去,作为侵略战争的发起者,竟然让被侵略方在自己的首都加冕建国,军队成建制投降敌人,却在镇压民众起义时雷厉风行,法国政府真的是对内重拳出击、对外唯唯诺诺。
而俾斯麦则用了9年时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02
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攫取了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重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上升,成为强大的“中欧帝国”。
但奇怪的是,德国却并没有趁势继续扩张,反而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由主动进攻变为了积极防御,难道是成为了德国总理的俾斯麦突然转了性,由进攻狂人变为了和平使者?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俾斯麦非常清楚德国目前的实力以及在欧洲范围内的影响,当时,德国东面邻接俄国、奥匈帝国,西面靠近法国,南面则是意大利,这几个国家正是当时欧洲大陆上最为强盛的几个国家,德国想要对外扩张,就必然会与这些大国发生冲突,此时欧洲的形势已经与普法战争时期完全不同,欧洲各国已经对德国产生了足够的警戒,它与任何一个大国爆发冲突、都势必会造成英、法、俄的联合,这样的对手是目前的德国完全无法抗衡的。
所以俾斯麦干脆苟了起来,德国的扩张转入第二阶段——威廉德国时期。
德国迅速协调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但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
1882年,德国又与奥匈帝国、意大利形成三国同盟,这期间,德国的整体国力迅速扩张,19世纪末,德国已经拥有了全欧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动员近300万军队,经济实力也占到了欧洲的25%,超过了法、俄,仅次于英国。
到了1903年,德国的工业实力也成为了欧洲最强,德意志帝国的迅速崛起让它的邻居法、俄无比惊恐,两国于1890到1894年建立了反德同盟,德国也开始认真考虑改变欧洲的均势,力图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它打破现状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挑战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这个决定直接导致英德两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并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个重大举措,则是在外交上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
1905年,为了争夺摩洛哥的实际控制权,法德之间爆发危机,德国原本只是想借此机会震慑一下法国,但它的行为却引起了全欧洲的警觉,英、法、俄迅速建立三国协约,德国人一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此时的欧洲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国与国之间相互制衡,可以随意改变同盟关系,而是演变为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的对峙。
图片
03
均势体系被打破,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整个欧洲大陆,德国的对外扩张也转入了第三阶段——疯狂扩张。
1911年,德国制定特皮茨计划,试图建立世界上第二大海军,从而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
这个做法激怒了英国人。
实际上英国在此期间曾经给过暗示,如果德国限制其海军的发展,英国愿意在任何一场欧洲战争中选择中立,但德国拒绝了这项提议。
然后他们又在土耳其和巴尔干问题上得罪了俄国人,两次摩洛哥危机更是加深了法德之间的仇恨。
德国在欧洲四处树敌,如果这时它采取适当的缓和政策,或许会避免局势的再一步激化,但德皇威廉二世却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他不断向英国施压,认为这样就会让英国主动跟德国交好,然而事情并没有按他的预料发展,在德国的胁迫下,三国协约非但没有破裂,反而更加稳固了,到了1914年,德国人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冲破这个包围圈,他们欠缺的只有一个时机。
当时的欧洲,民族主义疯狂抬头,斯拉夫人通过巴尔干战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他们想如法炮制,把奥匈帝国也赶走。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暗杀事件给了德国人梦寐以求的战争借口。
图片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身亡消息
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紧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由于马恩河战役等战役中英、法、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准入阵地战。
1915年到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
首先是凡尔登战役,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的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其次是索姆河战役,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在位于法国北部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最后则是俄军的夏季攻势,迫使德国不得不停止在凡尔登的攻伐,把大量部队调往东线,夏季攻势后,奥匈无力发动攻击,只能依靠德国陆军来维持其军事成就,整个攻势,俄军伤亡约50万,奥匈帝国110万,德国也损失了35万人。
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到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政权登上历史舞台。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的攻势被挫败;
8月8日,协约国军队反攻,把德军撵出了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迅速瓦解;
9月29日,保加利亚向协约国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
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
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
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这场战争,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人员伤亡达到了3000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战争结束后,协约国政府首脑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合约》,合约规定: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330亿美元,限制德国军队,不能有空军,且军队总员额不能超过10万。”
连著名的德国参谋部都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他们用强硬手段拔去了德国的尖牙利齿。
04
1919年,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此时军事力量上的孱弱导致德国甚至十分害怕波兰的入侵,十年前德国还是欧洲军事最强国,现如今竟然要仰波兰的鼻息,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导致魏玛时期的统治精英们决心夺回被割裂出去的领土,重建德国军事力量,他们试图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欧洲各国达成协议,形成一个能够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
但此时的欧洲列强却各自打着小算盘。
法国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阻止德国的重新崛起,它向英国提出要求,希望两国联合进行军事准备,但英国方面却认为,法国比德国强大的多,英法没有必要建立同盟,英国声称,应把德国重新纳入欧洲大家庭中,正如当年对待拿破仑下台后的法国一样。
而东面,苏维埃俄国刚刚建立,外交受到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完全自顾不暇。
东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则已经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而德国自身则深陷战争赔款的泥淖,330亿美元的赔款对于经济已经受到重创的他们来说无力负担,后来干脆赖起了账,但法国直接派兵占领了鲁尔工业区,逼着德国交上了钱。
赔款的压力迫使魏玛政府大量印制钞票应对赤字,结果又引起恶性通货膨胀,进而导致在民主化道路上艰难迈进的魏玛共和国,面临着无比动荡的国内形势。
左派指责社民党因阻止共产革命而出卖工人利益,右派则反对民主制度,坚持要令德国返回昔日之帝制。
1923年,施特雷泽曼担任德国总理,他在任的七年时间里,魏玛德国经济有所复苏,外部环境也得以稳固,进入了黄金时代,一切态势似乎都在向好发展,但这一切只是虚假的繁荣,魏玛德国经济复苏的前提,是大量依赖外国贷款、尤其是美国,国内整体贸易额下跌、失业率上升。
随着1929年施特雷泽曼的逝世,魏玛德国的黄金时代终结,这个时候,一个奥地利人、落榜美术生、巴伐利亚下士,开始在德国政坛崭露头角,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全文完)
参考资料: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约瑟夫·奈《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
丁建弘《德国通史》
丁建宏《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
科佩尔-S.平森《近现代德国史》
Heinrich August Winkler《迈向西方的长路》
戈洛·曼《19世纪到20世纪的德国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本文链接:http://38.youlinqugou.cn/xinwendongtai/39707.html